润唇膏品牌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点朱唇女人们为何离不开口红
TUhjnbcbe - 2025/4/12 20:12:00

女人们为何离不开口红?

历史因素:取悦男权

如果说现代女性涂口红是为了彰显美和自信,那么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女子化妆的目的则更多的是男权社会背景下的争妍取怜。且美的标准也由男人的喜好决定,很多时候流行趋势都是由皇帝身边受宠的妃嫔所引领。

电影《猫妖传》杨贵妃

那么中国古代美女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恐怕放到现在,也很少有姑娘能自信自己放在古代是个合格的美女了。

日本学者笠原仲二依据《诗经》、《楚辞》、《战国策》、《列子》、《淮南子》、《文选》等古籍归纳出中国古人美女的标准:年轻、身材苗条、丰满的肉体、削肩、肤白、黛眉明月、隆鼻、朱唇、齿如贝露、黑亮的浓发等,其中红唇就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女西施

中国古人常以“色”来代指女性,其实就是讲面容的颜色,一个美女“肤如凝脂”的脸庞上,黛眉淡扫,明眸巧盼,鲜艳欲滴的朱唇才是点睛之笔。

红唇

生物因素:吸引异性

另外,有生物学家认为,红色代表女性在性兴奋状态下的唇部颜色,所以它带有一定的性暗示。

众所周知,红色能提高性吸引力,这是因为在排卵期,雌性狒狒、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血液流动加快,使得它们的面颊、生殖器以及臀部都会呈现绯红,这种颜色的变化正是在向异性伴侣们传递他们已经做好交配准备的信息。

猴子

(春天到了,又到了交配的季节……)

体现在人类身上,女性喜欢用鲜艳的口红和腮红装扮自己,更深层的原因也是为了释放性吸引力。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口红一度被视为妓女的用品,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把涂口红的女人称作“撒旦的化身”,因为他们认为口红具有诱惑男性、控制他人心智的力量。

维多利亚女王

教会的说辞自然是偏激的,不过确实有研究发现,女人的双唇是全身最有魅力的部位,初次相遇时,男性凝视女性红唇的平均时长为7秒,而注视眼睛和头发的时长分别为0.95秒和0.85秒。所以各位小姐姐们请谨记,要撩汉,红唇是标配哦!

电影《喜剧之王》经典片段

中国口红和唇妆的演变

口红在中国古代又叫口脂、胭脂。

在中国最早使用口红的文物证据是新石器时代(公园前年-公园前年)的红山女神像,先民们在女神嘴唇涂上朱砂。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唇美的妆唇习俗,战国楚宋玉作《神女赋》:“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以赞赏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红润而鲜明。

现代插画作品

但周代的“粉白黛黑”多属素妆,由于受到当时观念和化妆品制作工艺的影响,彩妆还未流行。直到秦始皇宫中“红妆翠眉”的出现才真正开启了后代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面妆风潮。

《大秦帝国》芈八子

秦汉的妆容,点染朱唇是面妆的重要步骤,因为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力,可以改变嘴型。这时候的唇脂多是以朱砂混合动物油脂做成的,既能防水,提升口唇的色彩和光泽感,还能防止口唇皲裂,是女性们非常理想的化妆品。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妆奁可以发现,历经两千多年的口脂依然颜色鲜艳。

辛追妆奁图

中国古代女子的唇妆样式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因为她们化妆时通常先用粉把嘴巴一起涂成白色,然后用唇脂重新描画唇型。

杨颖古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唇妆沿袭汉代的风格,依然以娇小红润为主,人们把用红色丹脂点涂的嘴唇称为“朱唇”。魏曹植在《七启》之六中写到“动朱唇,发清商。”

《北魏传奇》剧照

除了,红色的嘴唇,南北朝还流行一种以乌膏染唇、形状像在哭泣的“嘿唇”妆。

到了唐朝,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女子妆容呈现出了富丽与贵气的景象,体现出当时强国的自信。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唐代以前,口脂都是装在盒子里的,使用时用唇刷刷在唇上,使用时还不是很方便。但唐人元稹的《崔莺莺》里崔莺莺写给张生的信中有这样的描写:“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也出现了和现代口红形象相似的口脂了。

唐朝时期的口脂颜色也很丰富,有檀口(浅红色)、朱唇(大红色)、绛唇(深红色)和嘿唇(乌青色)。可见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口红色号也离不开古人的智慧。

唐朝妆容

除了丰富的唇色,唐朝的点唇的样式也是百花齐放,比如宋代陶谷《清异录》中所记载的唇妆就有大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天宫巧……等等十多种样式。

各朝代唇妆样式

这种对唇妆的钻研程度恐怕让现在的姑娘们都望尘莫及,不过大体上还是崇尚小巧浓艳,最著名的典故就要数白居易为其家妓樊素和小蛮所作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名句了。

杨柳小蛮腰

而且在唐代,在男人中也盛行涂脂抹粉,不过男子使用的口脂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防裂的唇膏,一般由皇上赏赐给官员和将士们。

宋代,随着提倡“存天理而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所以女子的妆容以浅淡、素雅的薄妆为主,再加上宋朝女子苗条的身形和相对保守的着装,整体呈现出一种纤丽、端庄和秀美的感觉。

《清平乐》剧照

且在宋朝,词十分盛行,其中和唇妆相关的文学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著名的词牌《点绛唇》,调名取自南朝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蓣。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行人成息驾,争拟洛川神。”写春日出游,遇到了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的美人,觉得十分惊艳,仿佛天人。

古代美人

明清时期的唇妆都承袭旧制,仍以樱桃小口为美。不过这时口脂称谓变成了胭脂,唇颊都可以使用。且由于士大夫及社会精英阶层习惯蓄养男童,将其打扮姿容艳丽,所以,唇脂在娇美俊秀的男子间也流行起来。

白面小生,华衣锦绣,再加胭脂口红,声音娇滴滴,也确实是迷倒了不少富贵人家的丈夫。

不过清代的唇妆还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的样式,如上唇涂满,下唇只在中间点上一点,还有一种只涂满下唇的样式。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唇妆基本就与现代妆容没多大区别了。占据中国主流唇妆地位几千年之久的“樱桃小口”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延禧攻略》剧照

民国时期,国门大开,受欧美风气影响,女性通过服饰、妆容去体现消费水准和个人审美逐渐取代其封建时期展示地位和等级的功能。这一时期的女性妆容也更自然和真实,唇妆大胆依据原有唇型的大小进行描画,唇膏的颜色由于受西方流行趋势和口红制造工艺的影响,主要也以大红为主。

民国女星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民众的着装反应着政治思想,浓艳的妆容、繁杂的饰品都被认为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余孽和毒瘤,所以大家统一呈现出来的形象都是靠近工农兵的,几乎没有个人特色,更谈不上妆容上的创新与发展。

女知青

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追求美的天性又得以重新释放,由于前几十年的压抑,这一阶段,人们对色彩的渴望极其强烈,又由于化妆品制作工艺受限,所以红色占据主流,以浓墨重彩的眼影、喜庆的腮红和鲜红油亮的红唇为代表的大浓妆开始流行,这时候的唇妆强调唇线的勾勒,色彩甚至比口红还浓,以突出唇型的清晰,但给人的感觉过于匠气和刻意,失去了自然之美。

90年代后,进口化妆品增多,口红的颜色应有尽有,不过生活中大家常用的还是相对接近纯色或透明色等比较自然的颜色,不再像80年代那样夸张了。

90年代港星

时至今日,女生们随心所欲地收集自己想要的口红品牌,每天用什么颜色也完全看自己心情,可以今天复古明天萝莉,男朋友欣赏不了可以直接让他滚粗,也没有国家规定我们改涂什么颜色该化什么妆容,虽然会有流行趋势,但跟与不跟,权利都在我们手中。相比起古代女人的不自由,我们真的幸运很多。

《好先生》剧照

古代口红制作工艺

唇脂一般放在精致的小盒子或小罐子中,直接用手蘸取、点涂。关于制作唇脂的方法,《齐民要术》里有所记载:

在牛髓或牛脂中加入丁香和藿香这两种香料,用火煎然后掺入熟朱砂拌匀,南北朝末期,蜂蜡和虫白蜡等代替了动物脂肪。

古代口脂

也有将干净的红玫瑰花的花瓣挤出汁,然后放入干净的棉花片。当玫瑰花汁充分浸入棉片中时,捞出晾上。晾干后收入密封的陶罐,用时,取出一两片放入手心,滴一两滴水,用手推匀后拍于双颊。

用玫瑰花做口红

还有以蜂蜡、紫草、橄榄油等为原料,混合,泡制,再与捣碎的蜂蜡相结合,最后过滤,装瓶,成为滋润诱人的口红。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古代女人用的口红纸则是由朱砂、埋藏三年的珍贵蓖麻油、橄榄油等调和后反复多次涂于纸张上,再经夜晚月光多次晾干,制成的随用随取的古典口红纸。

电视剧中的口红纸

参考资料:

李芽《脂粉春秋》

1
查看完整版本: 点朱唇女人们为何离不开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