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是人的天性!注重仪容仪表,让自己以良好的形象示人,是所有人的心愿!
修饰自己的仪容,离不开适当的妆饰,男人女人都一样,古代现代亦无不同!
古代女子浓妆淡抹,在妆容上精心修饰,让自己显得更加妩媚动人。那么古代男子又是如何捯饬自己的呢?
01古代男子美妆四件事
一提起男子化妆,我们首先会想到一个词——油头粉面,并且大概率会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古代,头上抹油、脸上搽粉是男子修饰仪容的两种基本手法,让自己变得油头粉面,曾经是古代男人的一种审美追求。
一是“涂脂抹粉”。古代评判美男子的首要标准——面白胜雪。要想皮肤好,首先要涂脂,包括涂面脂和唇脂,滋润面部和双唇;其次是傅粉,即用妆粉(米粉或铅粉)涂抹于面部,使皮肤显得光白细腻。一句话,让自己变成个小白脸!
二是“抹香泽”。梳个时尚的油头是古代男子日常打理自己的必要步骤。香泽即是润发的香油,能使得头发乌黑有光泽,同时还可防治脱发、头屑过多等毛发疾病。
三是“修须”。胡须是男子的第二性征。古代男子以蓄须为美,一般来说成年后就要蓄须,且在父亲去世后上唇的胡子就不能刮掉了,母亲去世后下巴的胡子就要一直保留。胡须有型是美男子的重要外貌特征之一,而被迫剃掉胡须曾经是古代一种带有很强人身羞辱性质的刑罚,叫作“耐刑”。
四是“熏香”。即以丁香、沉香、檀香、麝香等各种香料熏香自己的衣裤,或佩戴香块、香囊(称为“容臭”),把自己搞得香喷喷的,并遮掩身上的异味。
02历朝男子美妆关键词
古代男子化妆,虽不及女子那么繁复,但也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时代不同,美男子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时人看重和追逐的潮流风尚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代——做个美髯公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之所以被称为美男子,得益于他有着高高的鼻梁和浓密乌黑的胡须,《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隆准而龙颜,美须髯”。汉代有一种负责为天子传达和通报各种信息、招待宾客及奉诏出使的官员叫“谒者”,对其状貌的基本要求是“仪状端正、威容严恪、美须眉大音。”也就是说像这种需要经常露脸、代表汉家天子威严的形象代言人,你若没有一把漂亮的胡须,想都不要想!
魏晋南北朝——抹个小白脸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士大夫偏安于南方,满足于短暂的安逸,追求奢靡生活成为一时风气,对美貌也形成了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男子们纷纷“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尤其对白皙的皮肤钟爱有加。他们除了与女性一样用米粉或铅粉敷面外,还热衷于服用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以求彻底改变肤色,达到长期美白的效果。可见为了能够成为小白脸,魏晋士大夫们是“内服+外用”双管齐下,也是很拼了。
唐代——滋润好皮肤
唐代化妆品的制作工艺日益成熟,男子盛行涂抹“面药”,就是一种面脂类护肤品,追求一种由内而外的润泽之美。同时涂抹口脂也很流行,唐代口脂已经做成了管状造形,跟现在的口红基本相似。男子所用口脂一般是无色的,主要是为了滋润双唇,防止口裂,相当于现在的润唇膏。唐代皇帝每逢腊日,便把各种面脂和口脂分赐给各级官吏,以示慰劳,就算是给大臣们发放年终奖了。
宋代——头戴大花朵
簪花习俗亘古有之,到了宋代被彻底发扬光大。自皇帝以至群臣禁卫吏卒,都要簪戴鲜花。皇帝还时不时要根据官位高低给朝廷百官御赐簪花,“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头上开。”民间男子也热衷戴花,《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几乎个个头上戴花,如“一枝花”蔡庆是个专管行刑的刽子手,生得满脸横肉,却“生来爱戴一枝花”。如此风骚的操作,在当时人眼里却十分正常。锦绣乾坤、花花世界,在人类花卉文化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朝代的男子能够比得上宋朝男子这样能把花戴到如此登峰造极的程度。
明代——发型不可乱
明代男子对美的追求也不输前朝。官员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三天一沐发,五天一沐浴”,始终保持头发黝黑、面容整洁,哪怕是一根胡子也要妥帖安置好。民间的男子普遍喜欢戴上网巾,保护发型,防止被风吹乱。可谓“身着锦衣裳,发型不可乱。”
03古代美妆达人大盘点
要说爱化妆,魏晋男子不说第一,恐怕没人敢说第二。这个时期的美男子一抓一大把,古代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卫玠、高长恭,除宋玉外,另外三位可都是出自这个时期。美男之所以那么美,是因为有化妆这个“神助攻”。《世说新语》里有个《容止》篇,专门讲了这个时期的男人是如何装扮自己的。
何晏——傅粉何郎
曹操的养子兼女婿何晏,肤白如玉,仪容俊美,被人称为“傅粉何郎”。人本来已经够白的了,出门却还是粉不离手,走一段路就要扑扑粉补补妆,大家都说,何郎的玉手就没有什么时候是离开过粉盒的。粉面何郎,走在路上,也要时不时欣赏下自己留在地上的影子,自我陶醉一番。
曹植——不化妆绝不见人
七步成诗的曹植也是粉不离面。一次好友邯郸淳到访,恰好曹植刚洗完澡,为了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他慢条斯理地傅粉、上妆、抹香,竟然让好友在大堂足足等候了一个多时辰。要知道在古代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啊,估计好友都能等睡着了。
曹丕——爱好熏衣
曹植的哥哥曹丕,外貌上比不过弟弟,化妆水平也差了一大截,就只好在“熏衣”上狠下功夫,不仅衣服的香味很重,还频繁更换香型。有一天他准备骑马出门,却因为身上的衣服太香了,香味又不是他的坐骑平时熟悉的香型,这畜生竟然被熏得神经失了常,对着主人的膝盖就来了一口,结果把曹丕的膝盖都给咬伤了。
嵇康——面如玉山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也是一个绝色美男,即使喝醉的时候,脸看起来依然像玉山一样,可见其皮肤有多白。如此白皙有光泽的皮肤当然离不了日常精心的打理,据说嵇康喜欢在脸上涂一种能够“长肌肤、润泽”的面药,应该属于一种嫩面润肤美白的古方,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增白霜,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潘安——河阳一县花
人们经常用“貌比潘安”来赞美男人美貌。这位古代第一美男少年时不仅束发修鬓,衣饰讲究,镜不离身,还喜欢佩戴香囊,类似于现在的“洒香水”。他每次出门,便有“粉丝”闻香而至,把他的车驾围个水泄不通,无论少女还是老妇,纷纷又是献花,又是献果,把他的车塞得满满当当的,成语“掷果盈车”就是这么来的。他还酷爱鲜花,做河阳县令时,于县境内遍种桃李,人号“河阳一县花”,传为美谈。
卫玠——被“看杀”的玉人
四大美男之一卫玠被称为“璧人”“玉人”。不仅生得美,也特别爱美。为了保养皮肤,他专门研制了“化玉膏”(类似今天的洗面奶),每天用这个东西洗脸。他还自己动手把芹菜捣成泥,敷在脸上做面膜。他对自己的五尺披肩长发也是爱护有加,每天洗完澡后把头发放在金盘子里,由两个丫鬟小心翼翼地帮他梳理。卫玠坐着羊车上街,观看他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他还喜欢跟粉丝讲话,最后竟然因为太过劳累在27岁就病死了,时人称卫玠是被粉丝活活看死的。
关羽——美髯公
关二爷,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有着一把漂亮的大胡子。他对自己胡子的珍视,比之现代的女人对脸蛋的珍视更甚。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宝贝胡子,除了随身携带扎胡子的银扎钩外,他还特地造了一个纱囊,平时用纱囊将自己的胡子很好地保护起来,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去掉纱囊,让一把美髯显露在世人面前。
张昌宗——莲花似六郎
武则天晚年的男宠二张兄弟,面如莲花,都是典型的“小白脸”。武则天挑选陪侍美少男的标准就是“洁白美须眉”。《旧唐书》上说张氏兄弟是“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二人入宫时皆油头粉面,口中含有鸡舌香,出气若兰,人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尤其是六郎张昌宗,时人阿谀其为神仙转世,武则天曾经让他穿上鹤羽做的衣衫,吹起笛箫,在觥筹交错之间装作飞翔的样子,像极了仙人骑鹤。宰相杨再思讨好张昌宗,曾说:大家都说六郎面如莲花般美丽,我却认为是莲花像六郎,而不是六郎像莲花。
张居正——吃一顿饭换四套衣服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深谙护肤之道,每天都要美容和装扮。“膏泽脂香,早暮递进”,各种化妆品和护肤品,每天早早晚晚都有专人送进张府。平时穿衣“鲜美耀目”,而且是个时装控,喜欢不停地换衣服。吃饭时有侍者专门负责用鬃刷给他描眉理鬓,还有侍者专门负责给他捧冠更衣,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就换了四套衣服。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他的轿子,是由32人抬的,轿内装修豪华精致,有客卧套间、一厨一卫,两名小僮在内为其焚香挥扇,可谓奢侈之极。
男性化妆,究竟是油头粉面还是玉树临风呢?